淘系高级技术专家是怎样炼成的
署名2021-01-08

淘系高级技术专家——黄泰成(花名:斯肯),是一位来自台湾的程序员,加入阿里巴巴大约 5 年多,目前在阿里巴巴淘系前端团队负责互动方向,经历过设计、客户端、后端、前端,后来又到了社群、安全以及目前的电商领域,现在专注在终端解决方案以及互动技术

数位媒体设计

斯肯本科是数位媒体设计,数位媒体设计应该是数字媒体设计或多媒体设计,主要分为动画与人机互动两个部分,其中人机互动因为在设计系,所以基本上没有写代码相关的课程,所以人机互动部分也是偏向视觉展现,加上蹩脚的程序或找人合作完成,那时接触比较多的就是 flash & processing,靠着这两个加上万能的 google 在毕业前在台湾国美馆的工作坊和学长姐做了一台大型的多点触控互动艺术作品,值得骄傲的就是时隔一年后 Microsoft 的 Surface Lab(不是现在的 Surface)用完全相同的架构发表了第一台多点触控桌。

设计转研发

因为过去所学最初的工作,斯肯自然是选择了交互设计,不过移动端正在兴起,ios3 以及 Android 2.x 正热门,很自然的选择了无线的方向,但是很快的遇到研发说 “这个交互无法实现”,心想按照官方交互规范怎么可能做不出来?就开始请教好朋友 google,没几天出了小样,又过了一段时间就转为正职 ios 开发,也同步开始写起 Android;不过瓶颈来的很快,UI 开发非常在行,但是资料结构、架构完全不行,因此开始大量补课、看代码,还记得那时 iOS 没有 ARC,所以所有的内存需要斯肯自己管理,每天光是算内存 retain count 是多少就特别头大,还好很快的 iOS4 开始引入 ARC,这点真的降低很多门槛。

设计转研发对斯肯来说是很自然的过程,就像刚开始的做设计,选择了最佳的方案解决问题,只是这个方案完全自己动手;上手这么快必须感谢以前的学长姐,大学的数位媒体设计对应的研究所是设计运算研究所,研究方向是探讨设计如何结合程序、大数据结合,因此招生也是一半设计一半研发,这些学长学姐的确给了斯肯不少启发

收获满满的过程,更加全面的思考

最初只是想换工作,只是想找个能把之前无线开发经验延续,没想到斯肯是这公司的第 1 号研发,自己建立了一个 10 多人的团队,团队有客户端、后端和设计师,当时公司是以接案为主,斯肯的技术能力那时候有很大提升,管理上从 0 开始很快的仍然陷入了误区,那时招到的人都是技术上能力不如斯肯的,斯肯就是团队的天花板,不知道怎样让让团队成长;那年 斯肯24 岁,后来斯肯发现管理并不是斯肯想要的,而且斯肯真正想做的是做产品,所以离职,去了新的团队

在新的团队中斯肯是专职 iOS,是个作回忆共享服务;做产品最重要的就是增长,日常最重要的就是思考如何增长, 9人团队工作模式就是自己提出想法、讨论、开发、发布、看数据,当然需求不一定是开发,有可能是发传单、办线下活动、BD商家、运营论坛、回 facebook/twitter 等,在不具备大数据情况下根据 GA 找出了不同渠道来的用户来的规律,并让斯肯体会到 Larry Page 所提到 “如何让公司 10 倍数增长?” 这样的变革肯定是做对了什么,某个功能解决了用户的刚需,而不是保持现状作精细化运营。

不过又以失败告终,不然斯肯也不会在阿里

找对舞台,发光发热

虽然前端入职,但对自己的定位已经不再是的前端这个岗位,而是终端技术,对斯肯来说最重要就是如何提升用户在终端的体验;从入职以来就一直在天猫作营销活动的业务,重点在终端基础服务,直到近期团队合并才变为淘系并且开始正式接触互动的业务

天猫的营销活动每年的目标很明确,有两个阶段,双11和准备明年的双11,斯肯第一年就是负责双11主会场,刚开始业务上每天都有大改动,每天都改的很累,除了累以外没别的,现在来看其实最大问题就是没有数据支撑,因此改动的 ROI 无从判断,以及性能稳定性在那时是凭感觉,缺少量化数据;

刚入职天猫斯肯也是满腔热血,觉得技术整体工程链路和外部相比简直落后太多,但做完双11后开始了解到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设计,不贴合业务发展的技术架构就是耍流氓,世界上会把技术淘汰的只有市场,而不会是技术本身,别因为自己站在比较好的位置或卡口上就乱定规则,又或是拿着业务背书就开始作小闭环,做之前要想这个事放大 10 倍会是什么?最终局会或最好的状态是什么?本质解决了什么问题?影响了什么人?生产关系改变了什么?举个例子,假设斯肯作高铁的,今天用户的需求是快速的见面开会,那么斯肯的竞争对手不一定会是开更快的高铁或飞机,而是视讯会议,但这并不代表高铁开的更快更准时就没意义,而是快速的见面开会这个问题不一定是斯肯该去解决

开始管理职起初还是比较不适应,毕竟带团队与带项目还是有很大的不同,尤其是在阿里,带团队第一个反应是想起过去的经验,首先第一个想法就是如何别让自己成为瓶颈,怎样让自己的产能下降 50%,让团队的成员提升 10%,所以目标变成了团队,要的是总体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