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聊这个本不存在的 “元宇宙”(2)
云治2021-10-29

上篇讲了一些基本概念,感兴趣的同学可以点击查看

《聊聊这个本不存在的 “元宇宙” 》

本篇将讲述实际多年探索这个方向的经验,适合已经在尝试和感兴趣在尝试的团队。

本篇文章适合有一定 VR/AR/3D/游戏 领域经验或技术背景的同学阅读。

对于要做这个方向的人来说,最重要的就是不要骗自己,自己一定要客观审视,对于这个方向的未来趋势而言,自己到底是在做什么,而不是被外界的概念忽悠得自己都信了。比如自己做的是全景图,就千万不要对自己说,自己是在做VR,如果连自己都骗,这个方向的路一定会走歪掉。哪些是因为时代的环境因素,要借势,心里清楚就好了,但是手里做的东西的内核是什么,它长远的发展下去会怎么样,自己得好好想清楚。

目录:

  1. 回到VR/AR的本质,驾驭3D
  2. 3D模型、3D创作工具、3D场景
  1. 你要在这个领域里占哪个位置
  2. 硬科幻思维会成为重要能力
  1. 后记

回到VR/AR的本质,驾驭3D

如果你认可当下阶段近代所谓的元宇宙技术可行性阶段就是VR/AR,那可以继续开始阅读这篇文章。VR/AR本质是互动场景的视角,从传统平面的屏幕,进入到了大广角视角的变化,带来了体感上具有了沉浸式的特点,所以它变化的并不是场景本身的属性,而是观察者的属性变了。既然它场景本身的基础属性没有变化,依然是要依托于现代各式各样的3D技术与3D生产资料(物品模型、场景模型)等,那今天做VR/AR这两个方向,你所尝试的业务,一定要先思考的问题是,你有什么方式能掌控3D生产资料,因为技术可以招人做一定弥补,但是生产资料并没那么简单,是需要一定的业务/商业模式做冷启动甚至是规模化。

2016年时,做手淘 Buy+ VR 的时候,制作场景是花了百万级的预算,去3个国家7个城市做场景素材拍摄,才换来了一定高质量的场景内容,以带来给用户一定水位的体验。但接下来带来的困扰也是,这巨额的制作成本,是无法进行规模化的,只能作为大促期间一种特殊的营销玩法而昙花一现。还有就是VR的硬件设备还远没达到大众普及的时候,但我知道这是未来时代必然会发生的技术革命,就跟互联网以及移动互联网的到来一样。

所以当时主要在思考2个问题:

  1. 在未来时代到来前,我应该找什么样的行径路径活下来,能跟着时代积累经验等到那个时刻
  2. 3D的生产资料,什么样的业务场景才可能容易规模化获得

当时用了一种非常极端的手段,去解这个困局,那就是反正我也不知道什么场景合适,就干脆把所有能想到的场景全部找出来,一个一个去匹配、推演和尝试。所以17年的时候,我把当时全集团100+的toC业务全收集了一遍,然后挨个去脑子里先过一遍,去思考和业务结合的程度,最后把觉得价值点相对还行的业务场景记了下来,一个一个去找行业合作,做尝试。

在17-18年期间,我们尝试了各式各样的行业、技术能做出来的产品形态,且有2-3个方向还有不错的产出,所以在电商领域里,积累了非常宝贵的实践经验,今天大概率没有哪个团队在电商领域要尝试某种VR/AR/3D形态,会有我们没尝试过的。也让我们对当VR/AR/3D要和某种业务结合时,它的价值、发展前景可能性等敏感度非常强,很快就能判断这个场景值不值得做。

最终在这些领域中,我们选择了【家装家居】领域,因为这个领域已经开始有天然消耗3D和做场景化的习惯和条件了,也以此为基础发展,现在我们拥有了百万级的3D模型和3D方案(即3D场景),以至于现在可以让我推进一个更重要的技术型产品 - 3D领域的室内智能设计。我们拿到了3D领域与业务结合的船票,让我们可以继续摸索和深度理解,3D与业务之间是如何结合,以及如何发展出规模化的。

当我们能掌控3D的时候,对于未来如何往上再迈一部分去摸索做VR/AR,就自然会容易很多。所以做这个方向的同学或团队,同样也建议你们,好好想下这个问题,3D你们是否驾驭到了,而不是一上来就急着做VR/AR的体验层demo了,最后很多团队往往只有一个show demo后,就消失在舞台上了。

所有新技术,都要保持警惕和客观的态度去看待它到底改变了业务/商业的什么部分,带来了什么重要的价值变化,如果没想清楚,就很容易变成骗不懂技术的老板、业务方的showdemo,他们觉得炫酷罢了,比如家居领域里,单个商品以3D模型的方式去呈现让消费者去看,意义是不大的,因为相对于图片,并没有增加更多重要维度的信息量,且可互动模型的画质效果远远比不上图片,这种业务场景它就毫无价值。所以千万别觉得一个商品可以以模型的方式去旋转、缩放互动之类就很酷,有用了,其实是在骗人。

再举一个NFT的例子,来让大家明白很多新概念的【表】与【里】或者【主】与【次】。NFT目前和 “元宇宙” 其实没那么大关系,当下主要是数字版权和区块链融合的一种应用。NFT的底层是区块链,要聊NFT就得先聊区块链,以及区块链诞生的价值。区块链,解决了去中心化,不可篡改,以及更小的单元切分和可分发,这些都是经济学模型或商业模型的一种优化,使得流通效率更高,所以NFT本质也是一种对经济学模型、商业模型的一种优化。所以就需要聊清楚它优化了什么,业务场景有多大。

我自己的理解NFT当下对应的业务模式:

  1. 数字化拍卖
  2. 拥有权的更小切分和分发

哪怕扩大到未来真的有很多物品需要通过技术手段来标注自己是独一无二的资产,当下在一个现实世界中,或者虚拟世界中,这种新的经济学模型优化,也只占非常小的一部分业务场景。购买所谓的NFT的价值是要取决于背后的标的物是什么,比如如果背后标的物是画作,那么画作在传统拍卖领域里,价值评估逻辑以及流转的逻辑,是早已客观存在,NFT更像是对这些传统流通方式的一种补充罢了,所以标的物才是实际价值,才是【主】,NFT是【次】。很多人把主次关系搞反了,连画作在传统拍卖领域的商业模式都还没搞明白,套上了一层NFT的皮后,其实更搞不明白,终究都是被做顶层商业玩法设计的人,当韭菜割了。

理解业务和商业的本质,才不会被这些各式各样的新概念搞得云里雾里,明白它们的主次关系。不用关心它们是叫VR/AR/3D/NFT,还是什么blabla的,理解它们的特性,把它用在对的业务场景里才是核心。

3D模型、3D创作工具、3D场景

在我大一的时候,我姐发过一个视频给我,视频名字叫做《World Builder》,也叫世界因爱而生,也是影响我到现在。故事设定于一个架空的世界,男主人公是一名工程师,通过高科技手段进入植物人妻子的梦境。丈夫想在妻子的梦境中为她建造一所她一直梦寐以求的城镇,在梦中他拥有上帝造物一般的双手,但是他只有妻子开始做梦前的60分钟时间,于是他开始了争分夺秒的建造。当一切都建造完短暂逗留之后,妻子在梦中实现了愿望,丈夫依依不舍回到了现实。

感兴趣的可以复制链接至浏览器观看视频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ZE411R7VP

就像抖音现在之所以这么火,是因为它改变了短视频创作的门槛。它提供了更好用的内容制作工具和重新定义了内容标准,大家只需要拍15s,没有拍长视频的心理压力,然后可以复用别人视频里的特效、音乐等,都让更多的大众更加容易参与到内容创作中。

所以内容创作(包括3D场景),希望更多人的参与,就需要更多更简单易用的工具,专业设计师用photoshop当武器,普通人也可以用美图秀秀来当武器,在虚拟世界中,如果有像《World Builder》中这么符合人机自然交互的工具,或许未来每个人创造世界能变得更加简单,《玩家1号》中的各种世界都能得以实现。

现在市面上已经有关于创造的沙盒游戏《我的世界》(Minecraft)以及炒作元宇宙概念的 Roblox,也有开放式沙盒游戏《无人深空》(No Man's Sky),都是关于人人参与创造这个方向的探索。

所以在家装家居领域,我们也在尝试降低3D场景创作的门槛,比如有只需要图片图层编辑的轻设计工具,有更加提升效率的智能设计等。只有同时解决了3D模型的规模化、3D创作工具的门槛降低或效率提升,才可能带来更多丰富的3D场景。做VR/AR领域也都会面临这个问题。短期通过引入内容制作生态也是一种解法,比如内容供应商。从长远核心竞争壁垒的角度,以及行业深度理解的角度,3D创作工具都是不得不研究的领域部分。

你要在这个领域占哪个位置

今天这个领域,是有着非常庞大的产业上下游环节。

有偏消费者产品的,分别是 用户硬件产品、OS、入口应用(比如Oculus Home)等。

有偏技术支撑的,分别是 游戏引擎、云渲染集群、开发者工具等。

有偏内容生态的,分别是 内容供应商、内容设备商、外设、渠道等。

有硬件供应链的,分别是 镜片生产商、芯片生产商等。

对于阿里这家公司来说,或者对于阿里某个事业部的团队来说,今天要在生态产业的上下游中占一个什么样的位置,是需要去深度思考的。比如腾讯,目前看来不会投重兵在硬件部分,会依然以便应用和内容生态,以及游戏引擎为主要占位吧。但像 FaceBook Oculus 的产业布局就更广一些,涉及用户硬件产品、OS、入口应用,以及开发者工具、内容供应商、渠道、硬件供应链等。

如果思考事业部或者团队级别的占位来说太难,私心一点的角度,对于你个人想长远的从事这个领域而言,你也需要考虑在未来长达可能几十年的时间里,你的技能栈和领域经验将如何组成,让你能在这个领域是否能获得先发优势,或者核心竞争力。

下面这张图做个参考就好了,有个概念就行,实际上我们并不会涉猎那么多领域。

就算你所做的事,并不在行业最前沿,但你也一定要随时保持对行业前沿信息、数据的获取以及最新发布内容/设备的体验,以帮助你判断你当下的业务/产品/技术的行径路径,要如何选择和调整,甚至影响到你在产业中,一些占位的选择。比如某个渲染引擎出了革命性的新功能之类。

比如以下重要的信息你就需要知道,尤其是数据规模,FaceBook投入那么大,做到了什么规模。

FaceBook Connect大会,会在本月28号举行,可以了解到 Oculus 的一些最新进展。

这个是Oculus Quest目前已知的应用数分布和Oculus系列设备在Steam VR全球占比。

再像如果你对行业见闻够多的话,就不会对【数字人】领域有什么特别wow的感觉,比如前段时间比较火的AYAYI。这个领域本质就是虚拟世界的人物设定,在游戏和CG电影领域,已经被玩得如火纯青了,而且比AYAYI这种静态渲染图来得更为复杂,配音、动作捕捉、复杂的世界故事背景等。

比如最终幻想X和X-2中的尤娜,在当年可是最出圈最火爆的这个时代可以认为的数字人标杆。

感兴趣的可以复制链接至浏览器观看视频,集合了配音、编曲、舞蹈、舞台效果等,不比静态图厉害太多了?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Ya4y1L7YW

注意,看发布时间,这可是18年前发布的游戏作品,就已经做到这种程度,现在我们这些非游戏或CG影视领域拿出点毛皮,就在媒体中吹得天花乱坠了,也是醉了,隔行如隔山。

还有像最终幻想7圣童降临,是2005年出的,16年前的的作品,男主角克劳德也是出圈不断。

视频地址: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8p411o7cY

唯一的区别只是现在的渲染技术比当年更好了,审美风向变化了,不过最终幻想的制作团队近年作品依然能吊打世面上这些很浅的毛皮。下图为最终幻想 Versus 13 男主。

得益于自己是技术出身,且爱好游戏,让我不想只是单纯当个旁观者,而是希望有机会当个参与者,甚至这件事的创造者,这些年,一直在关注游戏界实时渲染效果的发展(白话文的意思就是,游戏中你实际在玩时,画质是什么样,而非CG),因为这将意味着高画质的虚拟世界能有多快来到,只需要把游戏的视角变成360° ,前几年的时候最关注作品《神秘海域4》《最终幻想15》《圣歌》《战神4》,大家可以去搜超清视频或自己玩,感受下目前实时画面的画质已经能到多么惊人真实的地步了。

再到去年的Unreal 5实机演示,基本上在近几年内,业界的画质将整体达到以假乱真的程度了。

视频地址: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BK411W75W

包括备受瞩目的《黑神话·悟空》,也是基于UE5做的。

另外还在关注的领域是,云渲染+端性能(传说中的云游戏)和 5G网络。

硬科幻思维会成为重要能力

这一本由刘慈欣、刘宇昆、尼迪·奥科拉弗等13位荣获过星云奖、雨果奖等奖项的全球科幻大师联手硬科幻小说集,在这本书中,没有龙,没有魔法,没有时间旅行或曲速飞行,有的场景都是你当下正在经历的未来——人工智能、虚拟现实、脑植入、区块链、智能代理等。

这本书有意思的点,也是在于它是比较硬科幻,基于当下的技术演进,未来人们会变成什么样的生活方式,甚至带来什么样的伦理问题。而在当下,这种硬科幻思想,其实恰好也是我们所需要的,它更是一种基于技术能力演进的推演思想,PD在接下来重要的领域革命中,要承担的角色就是要做这样的 硬核推演,来进行创新(其他角色也是)。这种写硬科幻故事的能力,也就是PD如何用技术,创造未来新产品,而衍生出新场景的能力,每个小故事可能就是PRD里的锚向未来的重要需求和场景,技术背景会是接下来是否有硬科幻能力的一个核心要素因为它能帮你进行实现路径的预判,让你知道如何整合才是有可能性的。

现在市面上,越来越多的编程培训班,python、sql等培训,都在表现这种趋势,在互联网领域,编程思维,是一种必须的技术型思维,能帮你做实现路径预判。就像分别懂造轮子,造发动机,造方向盘的人,也永远造不出汽车,而只有脑子里可以技术型预判可以把轮子、发动机、方向盘等零件组装起来,可能会产生一个新事物的那个跨界整合者,才能造出汽车。

时代中的创新,一种是商业上的,但往往是零和游戏,或数字游戏,更实在改变时代的,最终还是生产力,而生产力的创新通常对应的就是技术创新。

未来时代,对人才的需求,会越来越走向 多领域背景 + 硬科幻推演思维 + 技术整合能力,目前能看到的有创新突破的特点,都在朝着这个方向。这方面突出的人物代表就是 Musk,在火箭发射、脑机接口、能源汽车、太阳能等多个领域有所突破,也非常推荐大家看 Musk 的自传,很精彩。

后记

自己这些年在这个领域苟延残喘摸索出的部分经验,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还有一些深度思考的内容当下还不太适合公开,等未来如果我们能做到更亮眼的行业成果时,会来给大家一些我们的深度经验和思考。

到时可能就是第三篇《聊聊这个本不存在的 “元宇宙” - 0x03 实践成果篇》。